钢铁与火焰传奇枪械之六:烽火砥柱“驳壳枪”
时间: 2025-04-26 18:31:14 | 来源: 球王会注册
驳壳枪,堪称枪械世界里的不朽传奇,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在中国革命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它以独特的身姿,深度参与并书写了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篇章。网上关于驳壳枪历史典故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多如繁星。正因如此,笔者在提起笔撰写相关联的内容时,内心满是犹豫,反复思忖斟酌许久,才终于下定决心落笔,简要介绍下驳壳枪的故事。
1871年,毛瑟兄弟建立毛瑟兵工厂,在研制出第一支使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步枪后,开始涉足手枪产品。1893年,兵工厂的费德勒三兄弟开始研制自动手枪,1895年制造出样枪,毛瑟兄弟决定投入生产。
1896年,毛瑟1896式手枪,即毛瑟C96正式投入生产。它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标准型10发7.63*25mm弹仓供弹,单发射击模式。因其设计先进,如固定式弹匣设计、使用桥夹装弹等,在当时众多手枪中脱颖而出,是世界上第一批成功的半自动手枪之一。
1896年,毛瑟兵工厂开始推销C96手枪。1897年,土耳其定制近1000支,后因其价格高、尺寸大等原因,未被广泛作为军队制式武器。
1899年意大利海军采购5000支C96手枪。意大利海军在采购驳壳枪时,充分考虑到海洋环境中盐分含量较高这一关键因素。在高盐分环境下,常规枪械表面的减重切削工艺会因形成更多凹槽与缝隙,导致盐分、水汽容易积聚其中,极大增加了枪械保养的难度。为提升枪械在海洋环境下的保养便利性,意大利海军要求取消驳壳枪机匣表面的减重切削工艺。
毛瑟厂在完成意大利的订单后,又继续生产了约20000支作为商品销售,这些驳壳枪几乎全部卖到了中国。因取消了减重工艺,其机匣两侧光亮平整、如镜子一般而得名“大镜面”。因数量稀少、颜值高,在中国受到了广泛青睐。中国的天津大沽造船所还对大镜面驳壳枪进行了仿制,生产出了140毫米枪管的十响大镜面匣子和99毫米的短枪管镜面匣子。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与日寇激战壮烈牺牲时使用的就是一支镜面匣子手枪。
1908年,德国陆军采用新型鲁格手枪并配套使用巴拉贝鲁姆弹9*19mm,即鲁格P08。不久之后一战爆发,鲁格手枪产能不足,德军紧急订购了15万支9*19mm口径的毛瑟C96自动手枪(“大红九”)作为鲁格手枪的补充。在西线残酷的堑壕战中,德军还订制了毛瑟C96的卡宾枪版本,配置40发的大弹匣用于堑壕争夺。
“大红九”因使用9*19mm口径弹药,且在手枪握把上有红色9字标识而闻名
毛瑟C96以独特的盒式弹匣、长枪管设计和创新内部结构,实现了半自动射击,10发子弹的大容量弹匣更是领先当时同种类型的产品。其设计初衷是满足欧洲军队对新式自卫武器的需求,然而在欧洲本土,它因价格高昂、尺寸偏大、后坐力不易掌控等因素,并未成为制式装备的首选。但谁也未曾料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却成为了毛瑟C96大放异彩的舞台。
20世纪初,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对军火的需求极为旺盛。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可手枪作为自卫武器却不在禁运之列。毛瑟C96凭借自身优势,如威力较大、射程较远、射击精度相比来说较高等,吸引了众多中国买家。
毛瑟C96由于标配了一个木质枪盒,平时可拿来收纳手枪。战时可以将枪盒与手枪握把组合,充当枪托使用,为射击精度提供有力支撑。该枪一种称法为“驳壳枪”,当时笔者猜测是否是因为有带这个可用来接驳握把的木壳所以得名。后来又有一个新的说法,驳壳一名可能来源于“BOX”的英文音译。有了解详情的朋友欢迎指正。
该抢特别的设计被中国民间形象称为“盒子炮”(当时中国将枪械称为“炮”,枪手称为“炮手”,盒子炮的称法相当形象)。毛瑟C96可以称为“盒子炮”,但不是所有的“盒子炮”都是毛瑟C96。由于毛瑟手枪卖的太好了,很快仿冒者出现了,西班牙BH公司在1925年左右开始仿制C96。他们仿制的盒子炮为减少工时和成本,抛弃了毛瑟过于精密的结构,直接将零件以各种销钉结合,导致枪体两边有不少“销钉”,影响美观且保养难度大。
西班牙的温塞塔公司于1926年左右开始研制仿制C96,1927年前后量产,1928年前后大量出口。其产品采用“阿斯特拉”商标。该公司的仿制品在结构上有所创新,设计了旁开门结构,方便维护保养。
由于德制武器在中国市场的良好口碑,毛瑟C96手枪进入中国,经销商还会打上“德国造”字样,标榜高端品牌形象。而有些枪械会打上“日国造”,并非我们理解的日本制造,而大概率是西班牙制造的阿斯特拉,因为当时西班牙称呼为日斯巴尼亚。
自民国元年(1912年)进入中国后,德国和西班牙兵工厂生产的150万支驳壳枪,有不少于70万支通过种种渠道卖到了中国。也有说法称,毛瑟C96到1937年停产时生产了超过110万支,中国消化了一半以上的产量。
“盒子炮”主要是通过两条渠道流入中国:一是经欧洲代理商卖给日本武器经销商和贸易公司,再由日本转销至中国,不过这条渠道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断;二是通过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直接销往中国。就这样,大量毛瑟C96手枪涌入中国,迅速成为各部队军官的热门选择,就连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纷纷选配此枪。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朱德手持毛瑟C96手枪,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历史性的瞬间,不仅宣告了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也让朱德手中的那把毛瑟C96被赋予了“中国革命第一枪”的神圣意义。这把枪见证了中国在艰难险阻中坚定前行、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历程,如今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被永久珍藏。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装备匮乏的困境下,毛瑟C96的火力优势在游击战中得以充分发挥。贺龙等红军将领常佩戴此枪,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其较大的威力和相对充足的弹药量,为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战斗中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红军战士手中可靠的战斗伙伴,也让毛瑟C96慢慢的变成为“革命武器”的象征。
抗日战争全方面爆发后,中国军队面临着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难题,尤其是缺乏冲锋枪等自动武器。毛瑟C96再次挺身而出,成为弥补火力缺口的关键装备。它在巷战、山地战、游击战中表现出色,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游击队普遍的使用。例如1938年,新四军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变卖嫁妆,筹集资金,从广东、香港购买了新式手枪3600支支持抗日,其中就有毛瑟M712(M1932,由于弹容量20发,可自动射击,民间俗称“20响”)。
毛瑟M712采用了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肘节式,这种结构使得在射击时的稳定性较好。再加上其较长的140mm枪管,有助于提高子弹的初速和射击精度。可以在5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枪身可与木制枪盒连接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时有效射程可达150米,这使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具备了冲锋枪或卡宾枪的功能。
毛瑟手枪有7.63*25mm和9*19mm等多种口径,其中7.63*25mm口径的子弹威力较大,能够在近距离有效穿透日军的钢盔和轻型防护装备。而且弹匣容量通常为10发,一些改进型号可达20发,相比当时日军装备的南部十四式手枪等弹匣容量较小的武器,有着非常明显的火力持续性优势。在战场武器生态位中,C96其实更多扮演冲锋枪角色,在近距离遭遇战或突袭战斗中,毛瑟C96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输出密集火力,迅速压制敌人,为我方创造战斗优势。
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专门配备驳壳枪(毛瑟C96)的手枪连。把手枪集中起来使用,充分发挥了短火器的近战优势。在一些近距离的战斗中,手枪连可以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起猛烈的火力攻击,打乱敌人的阵脚,为部队的进攻或防守创造有利条件。
在淞沪会战的激烈巷战中,在淞沪会战复杂的城市地形中,中国军队集中使用C96,组成“手枪队”,发挥了其射速快、容弹量大的优势。其20发弹匣供弹,既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每分钟可射击900发,能在短时间之内输出密集火力。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屋的巷战,中国士兵多采用全自动射击方式,在日军还未反应过来时,就将子弹扫射到日军身上,然后迅速撤走。灵活地穿梭在街道和建筑物之间,出其不意地攻击日军,给擅长拼刺肉搏的日军造成了不少伤亡。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突袭队经常使用毛瑟C96。其强大的火力和相对较高的精度,让战士们在近距离突袭中能够迅速压制敌人,为战斗的胜利创造条件。比如在一些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据点的战斗中,突袭队凭借毛瑟C96的火力优势,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敌人的防线,完成任务。
铁道游击队的短枪队以毛瑟C96作为主要武器之一。他们活跃在铁路沿线,经常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的火车、据点等。毛瑟C96便于携带和隐藏,适合他们在铁路线上的快速行动和突然袭击。在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短枪队利用毛瑟C96的连发功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令敌人闻风丧胆。
敌后武工队的便衣组深入敌占区,执行侦察、暗杀、破坏等任务。毛瑟C96是他们的得力武器。便衣组的队员们将毛瑟C96藏在衣服里,伪装侦查,接近敌人目标。在关键时刻,迅速掏出手枪,以突然的火力攻击敌人,然后迅速撤离。毛瑟C96的火力和可靠性,让便衣组在危险的敌后行动中多了一份保障。
在使用过程中,中国军人还创造性地解决了毛瑟C96的一些问题。由于该枪射速快,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影响精准度,战士们经过实践摸索,开创出横着射击或者侧卧射击的方法,巧妙地克服了这一缺陷。这种创新用法甚至得到了毛瑟手枪创造者的认可,惊呼中国人找到了毛瑟C96的正确用法。
除了进口,中国也积极开展仿制工作。国内多家兵工厂,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上海兵工厂,以及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等,都投入到毛瑟C96的仿制中。
这些仿制型号在原版基础上进行改进,部分增加了全自动功能,如“二十响快慢机”,逐步提升了火力。其中,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十七式手枪别具一格,它采用了国内罕见的.45ACP手枪弹(11.43*23mm勃朗宁手枪弹),为适应枪弹尺寸变化,枪身结构做了等比例放大和加强。太原兵工厂凭借出色的机加工水平,使得晋造十七式手枪做工精良,全枪零件通用互换,堪称国产毛瑟手枪中的精品,由于采弹口径较大,民间俗称“大眼匣子”。
驳壳枪不仅在现实战场上功勋卓著,还在文艺作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在《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亮剑》等影视作品里,它几乎成了抗战英雄的标配。《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双手持枪英勇杀敌的形象深入人心,让驳壳枪的知名度逐步提升,成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象征。
二战后期,随着冲锋枪,如美制汤姆森、美制M3、英制斯登、苏联波波沙等的普及,驳壳枪的火力优势逐渐不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制式手枪,如54式的列装,标志着驳壳枪正式退出军事舞台的主流地位。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的痕迹却无法磨灭.
从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驳壳枪及其仿制、改进型号始终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见证了中国从艰难抗争走向独立解放的伟大历程。它不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英勇,在中国枪械发展和革命历史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主体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奇。
李向阳持双枪图片是原始剧照的镜像图片,所以是在右手的枪被磨去了准星以利快速出枪。